1978年12月7日,面对越南在边境上的不断挑衅行为郑州原油期货配资,中央军委最终做出了对越自卫反击的重大战略决策。
按照预定的计划,此次反击作战分为东西两线,东线以许世友的广州军区部队为主力、而西线则以王必成的昆明军区部队为主力。
其实,早在中央军委下达这个命令之前,许世友、王必成两位将军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个结果,已经提早做足了充分的准备。
然而,就在万事俱备之时,一封北京下达的新命令,却让王必成有些不知所措。
王必成与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职务对调。
也就是说,杨得志来到昆明军区之后,便会接手对越反击西线部队的指挥重任。
刚刚听到这个命令的时候,王必成的心中是五味杂陈的,他始终想不明白,自己已经带领昆明军区的将士们做好的万全准备,只等一声令下、部队开拔,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个节骨眼把自己调走呢?
兵法有云:“临阵换将,固兵家之所忌。”
毕竟王必成自1969年便来到了昆明军区,先后担任军区第一副司令员、军区党委常委、司令员,同时兼任云南省委书记。
十年来,他兢兢业业,对于西南地区这片土地、以及昆明军区的将士们再熟悉不过。
而且先前越南军队数次在边境线挑衅,王必成沉着指挥战士们应对,其表现也是可圈可点。
既然如此,大战在即的关键时刻,中央军委为何要换将呢?事后两位将军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?
想要解开这段历史的疑团,还要从嚣张跋扈的越南当局说起。
1975年,黎笋击垮了南越政权、实现了越南的统一。
然而统一之后,黎笋的野心也逐渐暴露,他背弃了中越两国之间维系了20多年的友好关系,开始不断派兵在边境挑起争端,侵占我们的岛屿和陆地领土。
对于他们这番背信弃义、恩将仇报的做法,引起了我国以及周边各国的强烈不满。
但早在1953年时,周恩来总理便提出了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”,所以起初对于越南的挑衅、我国边防部队选择“打不还手、骂不还口”的态度,争取和平解决此事。
然而,这种做法却被越南当局认为是我们软弱可欺,其行为越发变本加厉起来。
尤其是在1978年底,越南悍然派兵入侵柬埔寨,甚至还喊出了要“统一东南亚”的口号。
倘若真的让他们得逞,那么我国南部边境必然面临危险。
于是,对于黎笋政府的野心、以及他们侵略行为,中央军委最终决定不再忍让,派兵发起自卫反击战。
而在不久之后,中央也发出了《关于对越进行自卫反击、保卫边疆战斗的通知》。
“事实反复证明,同越南侵略者打交道,委屈已经不能求全,忍耐已经被当作软弱可欺,劝告、警告一概成了耳边风……他们欺人太甚,我们忍无可忍。中央经过反复考虑,决定进行自卫反击、保卫边疆的战斗,给越南侵略者以应得的惩罚。”
到这里,对越自卫反击战已经确定,东西两线的大部队也已经集结完毕。
可为啥在这个关键时刻,西线总指挥却突然换人了呢?
有些人便开始纷纷猜测,或许是因为王必成与杨得志相比,军事能力上还有些不足。
而且从杨得志的履历上来看,他还多了一个巨大的优势,曾在越南担任过军事顾问,对那里的情况更加了解一些。
当初杨得志从越南回国后,还因此多了一个绰号:“越南军事老师”。
然而,这个说法其实是不成立的。
首先,杨得志曾在越南生活过、且指导过那里的军事工作不假,但距离对越自卫反击战已经过去了十几年的时间。
那个时候越南还分为南北,黎笋也还没有达到大权独揽的地步,而且越南内部对于我国一直是奉行友好政策的。
而现如今,越南方面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军队中属于“亲华派”的武元甲等人已经被迫“靠边站”,权力已经彻底被野心家黎笋夺取。
而越军通过购买、接受援助等手段,从苏联那里得到了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,他们的战斗能力早已不能同往日而语。
其次,从军事能力上来说,王必成未必就逊色于杨得志。
王必成与叶飞、陶勇并称为战神粟裕手下的“三大虎将”,能有这个称号,就足以看出其能力不一般。
抗日战争时期,王必成曾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团长。
在他的指挥下,二团参加了包括新丰、句容、东湾、延陵、陈港桥在内的200多场战斗,且都是以大获全胜告终。
凭借着这200多次战斗,王必成名声大噪,被敌人称之为“王老虎”,而他手下的二团也被冠以“老虎团”的称号。
那时候就有人这样评价过他,“王必成的作战风格很简单,快、准、狠!他也是善于打硬仗的”。
而在解放战争时期,王必成仍是与叶飞、陶勇、许世友齐名的,他们四人手下的纵队被称作华东野战军的四大主力。
扬名海外的苏中七战七捷,王必成率部打了五仗,歼敌1.6万余人。
莱芜战役中,他创造了一个纵队在一次战役中就歼敌2.4万余人的辉煌战绩。
孟良崮战役中,也是王必成的第六纵队,率先冲到了张灵甫整编第74师的指挥部。
要知道,那时候的敌整编74师可是有3万余人,而且清一色的美式装备,被称之为老蒋麾下的“五大主力之一”,就这样被王必成的一个纵队击垮了。
而就在王必成在山东、苏北一带大展身手之时,同一时期的杨得志,却只能在华北战场上与敌人艰难周旋。
环顾三年解放战争,王必成的华野六纵,其战绩在整个解放军同级别部队中,是要排第三位的。
既然能力上丝毫不差,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?
有人说是资历问题。
毕竟在抗美援朝末期,王必成任志愿军第九兵团副司令员、后来改任兵团代司令员。
可杨得志在那时候早已经从邓华手中接过了战场指挥棒,成为志愿军司令员了。
当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,杨得志回国后直接被中央军委任命为济南军区司令员,而王必成却只是在上海警备区任职,直到1960年才被提拔为南京军区副司令员。
差距一步步扩大,等王必成主政昆明军区时,已经是1971年的事情了。
而且从军衔上更容易看出两人之间的差距。
开国授衔时,王必成为中将,杨得志为上将。
当然,资历、军衔并不能够说明一切。
毕竟对越自卫反击战并不是全面战争,以王必成的能力、经验来说,足可以应对了。
那么在“换将风波”的背后,必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。
在一次对越作战会议将要结束的时候,参会众人正准备离场,却突然被邓公拦了下来。
他沉思片刻后,抛出了一个问题让众人讨论,那便是两路部队总指挥的人选问题。
对于东线总指挥许世友,大家都是一致通过的,并没有什么异议。
然而,当谈及西线总指挥王必成时,却爆发出不少异样的声音。
有人透露道,就在不久前昆明军区集结部队的时候,就有那么一位师长,竟然毫不客气地说道:“要是王必成指挥,我就不听”。
一个师长,哪来这么大的口气?
王必成作为整个昆明军区的军事主官,还指挥不动手下的部队?
这其中的背景是极其复杂的。
1969年底,王必成从南京军区调任到昆明军区任副司令员。
虽然那时军区司令员是秦基伟,但由于一些原因,他只是挂了一个头衔,实际工作还是由政委谭甫仁主导的。
一个政委,军事、生活两手抓,时间久了必然就会出问题。
尤其是在1970年,谭甫仁因意外去世之后,整个军区的问题彻底暴露,各方矛盾也到了难以协调的地步。
虽然中央很快便指示由王必成主持昆明军区工作,并在不久后将他扶正为军区司令员,但并没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。
毕竟那时候他刚刚做完一场手术,身体极为虚弱,无暇处理太多事情。再加上来到昆明军区总共才一年时间,必然是难以服众的。
在军事上,王必成的能力确实没话说,堪称猛将。
可在处理类似的内部问题上,他却无计可施了。
所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,军区内部的各级人员之间,仍然有许多疙瘩没能解开。
总不能让将士们带着心结、隔阂上战场吧?那部队间怎么配合?
考虑到这一点,邓公最终还是决定换将。
当然,换将的第一人选,其实并非杨得志,而是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。
毕竟秦将军在昆明军区待的时间长,让他去解决那些陈年旧账最合适不过了。
可当秦基伟听说这件事后,毫不犹豫地摆手拒绝了。
对于那些陈年旧账,他也没有把握彻底消除掉,万一事情没有办好,耽误了对越反击作战、造成巨大的损失,那罪过可就大了。
见他拒绝,邓公也没有强求,而是找到了第二人选,也就是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。
杨得志是二野出身,而昆明军区的许多部队,也都是当初二野前往西南剿匪时留在那里的,彼此之间也都熟悉,杨得志跟那些将领们也都能说得上话。
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是,作为对越反击作战东线的总指挥,许世友是开国上将军衔。
所以,安排同是开国上将的杨得志去指挥西线也是合情合理的。
毕竟两人军衔对等,交流起来也更方便些。
兵法也同样说过:“事当审其是非,当易而不易,亦非也”。
所以,此番临阵换将,也是综合考虑之后的最优解。
可毕竟杨得志第一次到昆明军区任职,对那里的一切都还不熟悉。
考虑到这一点,邓公还特意找来军区副司令员查玉生、张铚秀二人,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杨得志对昆明的部队还不熟悉,这次反击越南,你们还是要多协助”。
那时候,杨得志已经年近七旬,身体情况并不太好。
对越反击战打响的第四天,他就因为过度劳累引发了急性心衰,只能暂时离开战场、返回北京接受治疗。
所以,西线的主要指挥,基本上都是查玉生、张铚秀,以及跟随杨得志一同前往昆明军区的梁光烈共同决定的。
1979年2月17日到2月26日,短短十天的时间里,西线部队就冲破了敌人的红河防线,一路长驱直入,先后控制了老街、代乃等重要城市,切断了敌人与增援部队的联系。
后来,他们更是只用了七天时间,就逼近到越南首都河内。
此时,给越南当局教训的目的达到了,中央军委随即下令各部队撤出越南境内。
1979年3月5日,也就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之时,我国更是重申了自己的立场和原则。
“我们不要越南的一寸土地,也绝不容许别人侵犯我国领土!”
虽然王必成被调到了武汉军区,但他对于前线局势还是极为关注的,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看报纸,寻找相关的消息。
当他看到对越反击战中,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时,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。
一名军人,肩上的职责、心中的理想,就是保家卫国,哪怕献出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。
而这一次,他失去了前往的战场的机会,心中自然是失落、遗憾的。
为了弥补这份遗憾,他还写信给儿子、女儿,鼓励他们到前线去。
后来,妻子陈瑛心事重重地说道:“儿媳妇也想到前线去”。
听到这话,王必成当即拍板道:“让她去,这才像我家的媳妇”。
话音落下,陈瑛也说出了心中的担忧。
原来,儿媳妇那时已经怀有两个月身孕,陈瑛是不想让她去的。
但王必成却坚持道:“我不能参战,但我们的儿子、女儿、儿媳、还有未出生的小娃娃上了战场,咱家也算是三个半人参战了,我也算有个安慰……”
这便是老一辈革命者无私的心。
没有国、哪有家郑州原油期货配资,为了国家而战,哪怕最终粉身碎骨,他们也始终怀揣着一往无前的意志与决心。